主要重點 供應鏈管理包括五個關鍵階段:規劃、採買、生產、配送和退貨。這些階段協同運作,以確保高效的營運。 供應鏈管理中的創新和適應性可確保產品可用性,建立韌性,並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客戶信任。 藉由預測性技術、AI 和即時深入解析,重新設計供應鏈,提高韌性、永續性和競爭力。 供應鏈管理涵蓋從採買到配送的完整流程,而物流則專注於商品的運輸和儲存。 AI、機器學習、IoT 和低程式碼應用程式正在改變供應鏈,透過更好的預測、即時回應和順暢整合來提高彈性和韌性。
供應鏈管理的演化 供應鏈管理 (SCM) 是管理產品或服務整個旅程的流程。這包括從採買原料和製造產品到將其配送給客戶,及處理退貨或回收的所有事項。 SCM 超越了傳統物流管理,包括建立有彈性的供應鏈,其藉由即時可見度、敏捷的規劃和商務持續性來主動並預先回應挑戰。 當今的客戶期望,只要在手機上輕輕滑動,就能取得產品、追蹤產品,並快速獲得配送。當我們談到供應鏈 (也就是將原料轉換為貨物和服務並配送給終端使用者的過程) 時,我們在談的是一個大部分的現代消費者視為理所當然的流程。 2020 年的全球性中斷使供應鏈管理成為焦點。新聞摘要充斥著空的雜貨架和嬰兒配方奶、洗手液和衛生紙等必需品短缺的圖片。即時地圖顯示數百個集裝箱擠在擁擠的港口外。這些事件清楚地表明,企業需要在供應鏈中創新與韌性,以滿足客戶需求。 有競爭力的企業透過迅速採用新創新和更廣泛地看待供應鏈管理,超越了僅僅處理物流的範疇。他們認識到,供應鏈營運越具韌性,就越能增強客戶信任和永續性。 製造業等產業的領導者早已明白,有效管理供應鏈可以降低成本並提高組織的收益。最近,供應鏈韌性已證明對公司的淨利有正面影響。根據 2022 年 10 月的哈佛商業分析服務,94% 的受訪執行長表示,供應鏈營運對現今的組織來說,比三年前有著更高的優先度。1 更重要的是,將供應鏈管理視為優先事項,可以提升品牌認知度,並維持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因此,各業界中的企業都增加了對技術創新的投資,以管理他們的供應鏈。他們正投資於雲端服務提供者的供應鏈管理服務或平台,以改善營運彈性、安全性和共同作業。這些服務不僅有助於管理庫存和物流,還允許公司持續評估和預測整個供應鏈,識別和改善任何薄弱的環節。 取得最新的供應鏈管理新聞 >
供應鏈管理循環的五個階段 顧名思義,供應鏈通常被視為線性程序—將材料和商品從 A 點移動到 B 點。然而,將供應鏈視為循環,有助於強調其共同作業、預測和適應性的特性。 供應鏈管理有五個階段: 規劃。採買。生產。配送與物流。 退貨與逆向物流。 規劃 供應鏈管理與傳統物流管理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專注於預測需求和快速準確地設計產品的策略。規劃階段依賴強大的技術,使用 AI 和先進分析來預測需求。 這些技術協助組織透過集中產品資訊,更快地將產品推向市場。它們還透過工程變更管理來確保準確度,並藉由即時供應規劃來協助管理庫存,防止缺貨或過剩。 在規劃階段,建立關鍵績效指標(KPI)以衡量供應鏈是否具成本效益和有效性,識別問題區域,並滿足客戶期望與公司目標。SCM 規劃中的一些 KPI 包括: 現金循環週期時間。完美履單率。毛利投資報酬率 (GMROI)。 採買 SCM 的採買方法不只是採購用於生產產品的原料而已。策略和成本效益是採購階段中最重要的考量,以便簡化採買程序並改善成本管理。 廠商共同作業入口網站和關聯廠商目錄,能讓供應鏈管理員以更有效率的方式監督並控管與供應商之間的互動。 生產 供應鏈管理的生產或製造階段強調創新和永續,從產品設計和來源材料,到生產、包裝和配送期間的品質保證。 在生產階段中,良好的供應鏈管理會運用創新技術,例如自動化、共同作業機器人 (又稱為「協作式機器人」)、物聯網 (IoT) 和混合實境。這些技術會用於執行預測性設備維護以降低停機時間,並透過生產區域的自動化循環盤點來提升庫存準確度。 配送 這個供應鏈管理階段 (從線上訂單、庫存倉儲到運輸,無論是配送給分配中心,還是配送給實體商店以供線下銷售) 著重於一致且方便的配送。 藉由最佳化庫存準確度和自動化倉儲營運,就能達成方便的配送。這個階段仰賴與第三方物流廠商 (例如 FedEx 或 UPS) 共同作業,以協調並追蹤訂單、安排配送、分派負載、開立客戶發票,並接收付款。 退貨 退貨階段有時候又稱為「逆向物流」,除了完成供應鏈中的連結之外,也允許反轉流程,將產品退回給製造者。這可讓組織盡量降低浪費並規劃重複利用以節省成本,甚至可能有助於創造新的收益機會,例如訂閱或回購計劃。
強大供應鏈的優點 儘管許多人已忘記疫情所造成的中斷問題,但仍然有機會重新設計供應鏈,使其更具韌性、永續性,並能適應新的挑戰,例如地緣政治事件和氣候相關問題或天氣緊急情況。 有效的供應鏈管理有助於: 最大化資產效能,透過管理整合資產生命週期、衡量並改善整體設備效率 (OEE),並隨時隨地最佳化資產維護。 促進創新,透過運用預測性技術、IoT、混合實境和邊緣計算來消除資料孤島並獲得更佳深入解析。 提升競爭優勢,透過 AI 和即時庫存工具,最佳化並自動化訂單履行。 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需求、供應、產能和庫存的可見度,並透過預測潛在的中斷來降低風險。 製造業中的敏捷供應鏈 無論是醫療保健、零售還是能源—所有行業都能從良好的供應鏈管理中受益。製造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從提升復原、永續性和彈性中受益。 製造商對供應鏈的觀點不同於其他行業,例如零售業。製造商必須管理生產其產品的工廠,並且還要採買所有原料和零件,使其製造設備和實體結構保持運行。製造商還需要深入解析來了解產品需求,藉此將正確的產品交給正確的工廠,以將成本降到最低並為客戶提供服務。 製造執行長使用 OEE 等指標資料來盡量減少變更,並讓工廠全力運作。同時,製造業的供應鏈管理旨在減少庫存並調整,以應對不可預測的需求。二者都專注於降低成本、最小化換線時間和提高整體設備效率。 投資於數位製造技術的最終目標是打造與供應鏈目標一致的敏捷工廠和生產計畫。敏捷工廠會以更靈活且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回應高度變化的需求和供應,以打造更具復原性的供應鏈。 了解如何使用資料來促進供應鏈復原。>
供應鏈管理與物流 雖然「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管理」這兩個術語經常可以互換使用,但弄清其差異有助於有效的供應鏈營運策略和資源規劃。 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始於策略性規劃,為物流管理建立營運架構。它涵蓋了協調營運、財務、採買、製造、儲存、分派、產品配送和退貨規劃。 供應鏈管理: 涉及供應鏈的所有階段。以策略為導向,提高市場競爭力。在合作夥伴、供應商、製造商、商業夥伴和終端使用者之間建立共同作業。規劃財務和資源配置。選取適當的技術以支援使命。聘用第三方物流廠商或協調內部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專注於交付和退貨的特定供應鏈階段—協調庫存從供應商到配送給客戶的流程,以及退貨的逆向流動。 物流管理: 涉及特定供應鏈階段 (配送和退貨)。任務導向和程序導向,以達成優良營運。管理有效的貨物庫存流程和客戶配送服務。協調從來源到終端使用者的配送階段。控制退貨階段,處理客戶退貨的逆向庫存流程,以及任何重複利用和回收。
供應鏈技術的演化 一波新的技術功能改變了供應鏈管理的格局。這些創新協助管理者、公司和客戶共同取得更敏捷、更具復原性的供應鏈的優點。 數位供應鏈技術的四個關鍵領域正在迅速發展,使公司更容易追蹤、偵測、預測、應對和適應整個供應鏈的中斷。 AI 和機器學習—AI、機器學習和內嵌式進階分析能提供演算法和預測方法,讓供應鏈管理者可以主動做出調整並確保商務持續性。許多雲端式平台和服務 (例如數位對應項技術) 可讓供應變更管理在中斷問題發生之前,執行模擬以改善決策。 低程式碼和無程式碼應用程式—低程式碼和無程式碼應用程式開發解決方案為供應鏈管理工程師提供方法,以建立企業營運應用程式並簡單快速地將業務程序自動化,且無需產生許多程式碼。低程式碼應用程式開發有助於更快速地達成業務需求、降低開發成本,以及協調、管理、拓展和連結整個供應鏈中的雲端應用程式。 API 驅動、可組合應用程式與微服務—過去,傳統的供應鏈管理依賴於昂貴、固定的 ERP 系統,這些系統獨立運作並需要自訂編碼。這使得採用新技術變得困難。如今,微服務和 API 型應用程式提供了更多的彈性。這些模組化、可組合的應用程式可連線系統並允許資料順暢地流動,建立更具適應性、可即時回應挑戰的供應鏈,以及改善的可見度、敏捷規劃和商務持續性。 物聯網 (IoT) 解決方案—IoT 裝置是配備感應器和透過 Wi-Fi 連線至雲端能力的實體物件。在供應鏈管理中,IoT 裝置的範例包括:油泵上的壓力感應器、空調設備中的溫度和濕度感應器,以及房間中的動作偵測器。IoT 在供應鏈管理中的常見用途是預測性維護。這些感應器追蹤設備效能和狀態,協助預測何時需要維護並識別潛在故障。IoT 裝置還可以使用數位對應項技術來即時改善服務。 數位對應項與供應鏈 數位對應項技術會用於供應鏈管理以建立真實世界物品、位置、業務程序和人物的數位代表。數位對應項使用雲端和 IoT 空間智慧來建立實體對應物或供應鏈網路中的「對應項」的工作模型。這可以是任何實體資產、程序或環境的模型,例如建築、工廠、農場、能源網路、鐵路、體育場,甚至整個城市。 藉由建立與實體「對應項」運作方式完全相同的數位模型,工程師可以虛擬視覺化、模擬並預測供應鏈營運,取得深入解析來提供更好的產品、最佳化營運、降低成本,並創造全新的客戶體驗。 深入了解供應鏈管理的數位對應項 >
供應鏈管理和雲端 隨著雲端式技術改變供應鏈格局,供應鏈管理者採用資料作爲其最具策略性的資源之一。從網路中收集和追蹤大量近即時營運資料的能力對業務而言,與他們用來提供客戶服務的原料或物流廠商一樣重要。 供應鏈管理員會尋求收集資料和獲得端對端供應鏈可見度的功能。這些雲端功能協助他們打破孤島,並達成更強大的供應鏈連結、共同作業和最佳化。最後,任何想要保持競爭力的公司將需要採用雲端式解決方案,運用其擷取能力並使用即時資料來連線到各式各樣的供應鏈功能。2 供應鏈控制塔 供應鏈控制塔不是單一技術,而是使用多種雲端式邊緣技術,如 AI、機器學習和 IoT 的供應鏈管理概念。 供應鏈控制塔的概念建立在資料的基礎之上。這些雲端式解決方案會在網路上收集並追蹤大量近即時營運資料,以提供可採取動作的深入解析。這種完整的供應鏈可見度有助於打破孤島,實現更好的連線、共同作業和供應鏈最佳化。 供應鏈控制塔用於: 執行「假設狀況」分析和案例比較來改善決策。 執行需求和供應變更方面的模擬,以主動管理供應鏈。 使用即時警示識別客戶問題並快速解決問題。 與整個供應鏈的合作夥伴共同作業,以提高客戶滿意度。 了解供應鏈管理的六大技術趨勢 >